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人文 > 学海拾遗 > 正文

庄子宝藏-逍遥游

    更新时间:2019-01-02 10:14:22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
摘要:庄子在开篇第一段就用了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又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将“面南之道”的修行文化体系、目的及意
庄子宝藏-逍遥游
逍遥游
采真之游在何方?
鲲鹏扶摇福寿乡。
慈航众生知多少?
蝴蝶入梦卧自酣。
逍遥游概述
《逍遥游》这篇文章,庄子用“逍遥游”这三个字,就已经开篇名义的告诉了读者,它的内容是:内圣外王的内修功夫的理论体系的文化范畴。
庄子在开篇第一段就用了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又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将“面南之道”的修行文化体系、目的及意义,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进而引出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追求,提出了:“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的人生观,又无奈于人世间有大小之辨,而只能是“其自视也若此矣。”
接下来又用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未数数然。”来描述自古及今的修炼界的现实状态,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又用了“尧让天下于许由”,“无所用天下为”,隐晦的告诫人们要懂得知止,应知:“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却又感叹于:“世蘄乎乱,孰肯弊弊焉肩以天下为事。”的人生颠倒,本末倒置。
接下来用肩吾,连叔,接舆三位古之怀道者的对话,讲出了修炼的内景体会,及修炼的用处:“物莫之伤。”证明了修炼的核心价值,所以,点明了人为什么要修道的根本道理。故发出了“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的反问。
最后,庄子反复再三地通过三个角度对于三个“无所用之”一一阐述论证,明确指出“面南之道”的意义价值及作用。
第一个“无所用之”,庄子通过尧帝的杳然丧其天下,阐述了“面南之道”是内圣外王,追求人生的根本意义。
第二个“无所之用”,庄子通过小知和无知而不懂它的巨大价值来驳斥了惠子,进而指出了“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第三个“大而无用”庄子通过狸狌的大用心机而中于机关,死于罔罟,进一步明示了“面南之道”的修心养性,能使人不中道夭折,物无害者,安所困苦的核心作用。
逍遥游
《逍遥游》,《庄子•外篇•天运》中有明确的解释: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是谓采真之游。
何为无为?中规矩,合法数,以至于自然而然之为。
何为“采真之游”?“采”是不采而采,是功到自然之采,“真”是真阳一气,先天一气,也是后世所谓的“元气”。“游”是指全身心都融入在修行的境界状态中的体会和享受。
逍遥游实际上就是古代圣人的内圣之道,而内圣之道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神与气合是长生之本。”这也是自古及今的人所梦寐以求的根本,所以庄子把《逍遥游》放在第一篇,就是开篇明义的把内圣之道的目的意义、用处明示给有缘之人。
逍遥游的开篇第一段,庄子就用了一个神话寓言故事为引子,只是这个神话寓言故事对于普通人或不懂得修炼理论文化的人是根本看不懂它的内容中讲什么的。实际上,庄子在这个神话寓言故事中把内圣之道的下手法和境界,与《易经》的理论都融入在其中,非常清晰明了地用故事的形式告诉大家。
“神与气合是长生之本!”是内圣之道、面南之术的核心根本,面南就是“坐北朝南。”北玄武,南朱雀,在传统文化中北玄武代表着生命力,故主宰着生死的权力,南朱雀代表着长寿之意,故要“寿比南山”,所以要命根子坐稳,生命力旺盛了,才能享受到长寿快乐之福,坐下是地,地上是天,故传统文化中有“天南地北”之说,而不同于现代的地图,南方在下,北方在上,地图中的南北,时指地理方位。
原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解读:这一段话就隐含了《易经》中坤卦的文化内容,坤代表北,代表地,代表水,故“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与坤谐音,“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与朋谐音,是引用了《易经》中坤卦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卦主阴,西南得朋是西南的阴中长女,为姤(gòu)卦,是指一阴降,东北丧朋,东北是阳中长子,为复卦,是一阳来复。《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在古代的经书中,作者是不会把修炼的核心直接用文字明确指明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具体及特定内容的,而是让你记住这些符号,等以后找到有缘人来帮你解开密码。例如宋代的邵康节就用“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具是春。”来表达。这句话在普通人看来就是诗,以为是在讲什么神话故事,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但是懂得修炼文化的人一看就懂它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天根”是指在修炼到一定程度以后,在修炼中身体会出现一阳来复的体会,在这个时候只要你认真体会你就会知道真阳一气是什么样子。月窟,月主阴,阴主神,这个“神”可不是普通人理解的神话故事的神,而是指经过特定的要求所修炼出来的自己身上的“元神”,在传统的修炼文化中就用“一阴”这个符号来代表,所以“天根月窟常来往”是指元气与元神能够常来往,如此实现“神与气合是长生之本”的目自然就有了物质条件的基础了,人的生命也就有了回春的基础。如法再深入修炼,自然会达到全身心“三十六宫具是春”的境界。用通俗文字来写就是简简单单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十二消息辟挂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为何会不知其几千里呢?坤主静,修炼就是主练静,就是从修静入手的。“万法以静才能入圣。”《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什么样的修炼状态的体会呢?打坐是修道的首要入手法之一。在古代它不叫“打坐”,而叫“隐几”。庄子《齐物论》的开篇第一句就有“隐几”——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刚开始学习修静这么功夫的人,以及对修静还没有到达一定功夫层次的人,对于“静”的境界状态是不能体会理解的。以为“静”就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不想事情叫做静。实际上,静是有各种各样的境界状态的,但是最终是要达到身心内外一起寂灭,身体内外空明,离形去知,神志又非常清晰,等于整个人都没了,只留下神识,但又能知道身体无里无外的感觉,在这样的状态下最能清晰地体会到真阳一气是怎样来的,对真阳一气是怎么个体会及感受。所以,静到这样的缈冥恍惚、无里无外的状态就用“不知其几千里也”来描述。《庄子.德充符》曰: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也是在描述修炼到“虚而往”这样状态。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齐物论》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谁邪?”《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句话地意思是:粗略来描述一下“气”,用你能体会、感觉到的大自然的风来讲体会,所以,“夫吹万不同”:气在身体里发动的体会是有千万种之不同,但是又要让它自己来,让它自己得,激发起来的是什么呀?《道德经》有言:“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静到内外空明的境界时,真阳一气发动以后,身体内会体会到象风云涌起,渐渐地会变成“混沌”的状态,而自己会体会到整个身体会变成充实气囊的感觉,所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就是在《庄子.德充符》曰: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也是在描述修炼到“实而归”这个“实”的真实体会。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鸟”自然要去南朱雀这个帝位。到了天池才能够洗涤掉人间一切污垢,才能去除人间的一切苦厄,才能成仙。
原文第二 段:《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齐谐》者,志怪者也。
庄子在这里搬出了《齐谐》这部专门记载古代先秦奇闻逸事的书,旨在加强了自己所描述的事情是有出处的,不是自己编的。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一段话引用了《易经》的乾卦的理论,“水击三千里”也叫做“御飞龙”,真阳一气从一阳来复的“潜龙勿用”,到成长为“飞龙在天”,是要经过三变的,从“潜龙勿用”、地雷复到“见龙在田”、地泽临,再到终日乾乾、地天泰,这三个卦,坤卦都在上,坤代表水,所以“水击三千里”是在讲阳气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个“九万里”不是距离长短高下,不是量词,而是《易经》中的“用九”——“九”是指“阳气”。阳气上升增长才能变成纯阳,才能上天,才能成仙,所以这句话要这样解读。
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一句话又引用了《易经》的坤卦的理论。“六月”不是指六月份或者六个月,坤代表着阴、静、息;“六”是坤卦中的“用六”,六是阴爻的别称,所以“去以六月息者也”要作为修炼过程中的“致虚极,守静笃”来理解。
所以上面这一整段话是在告诉大家:修道过程中“御飞龙”和“游六虚”的层次体会。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一指也”:古代圣人把天地间一切生物的生灭,归纳总结为一阳气的盈亏所造成的结果,也鲜明地指出了人生命的生灭也是真阳一气整个生灭过程的象,所以天地间主宰着生物的生灭物质,以“一阳气”来代表,而一阳气的盈亏之象以“一马”来代表。
“野马”是指真阳一气发动时是自然而然的来的,而不是人工造出来的。“尘埃”是指真阳一气发动以后的各种景象。《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命归根,归根曰静。所以静极复动,动极复静,这些都是修炼过程中的应对方法,所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是指这个过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在这个故事的结尾,连用两个反问?是对于整个故事的内容所指之事,他自己不能说是,而是让修炼者用自己的修炼体会来契合是与不是:同于庄子,则修炼者亦是,不同于庄子,则修炼者非是。
天之苍苍:“天”这里不是指天空,而是道的别称,修炼至定静的状态,无里无外,鸿蒙未判,一片混然。《道德经》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对于这种恍惚宽大的状态庄子用“苍苍”来形容。
其正色邪?
是这样的景色体会,是吗?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道德经》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这样的体会吗?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视”不是指鹏之飞而视下,实际是指内修者反观内视之视。
亦若是则已矣:如果是这样的体会则已经有道了。
对于庄子的这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如果不是用道学文化理论,以及对道之修炼没有深刻的体会,根本就不能懂得庄子在讲什么?那么对下面文章的理解也无从说起。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学海拾遗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