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精英 > 天中名人 > 正文

张万庆陶瓷书法

    更新时间:2014-10-27 15:45:43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
摘要:张万庆是中国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题写者。他是国内有史以来进行陶瓷书法系列性

 

张万庆是中国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的题写者。他是国内有史以来进行陶瓷书法系列性探索的第一人,首次在我国陶瓷艺术界提出了“陶瓷书法”的命题及其概念,被人们称为“陶瓷书法的首探者”、“中国陶瓷书法艺术第一人”。
     他就是现任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张万庆。近日,他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采访时,敞开心扉畅谈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为央视题写《夕阳红》栏目名
  《夕阳红》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唯一面对老年人的对象性栏目,长期保持较高的收视率,满意度始终排前列,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可那醒目的“夕阳红”三字题写者却鲜为人知。
  1990年11月,张万庆家里突然来了两位李姓客人,寒暄之后方知,是中央电视台特派前往,有一档栏目即将开播,要求书写“夕阳红”三字。张万庆欣然应允,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1991年3月,张万庆随团前往海南省海口市参加全国文化(文物)事业统计工作,由文化部原副部长、徐海东大将长子徐文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范崇嬿领队。晚宴期间,恰巧中央电视台播放新闻,其中一则就是《夕阳红》栏目即将开播,而那“夕阳红”三字正是出自张万庆手笔。为人低调的他没有张扬,也没有跟任何人讲起。 “夕阳红”三字到底谁是真正的题写者?有一年春晚的相声节目,相声演员提问“夕阳红”三字是谁书写的吗?把搭档问得哑口无言。这个问题同时也成了大众共议的话题。
  2007年12月9日至18日,“张万庆书法与陶瓷书法展”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行,开展10天,观者近万人。布展当天,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组领导会见了张万庆,准备做一期“张万庆与陶瓷书法”节目,并带走了张万庆的艺术简历和相关资料。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张万庆在几天后接到《艺术人生》栏目组电话,说对他的专访节目被取消了。
  2009年10月26日,正值中国传统佳节九九重阳节,又称中国的老人节。“建国60周年夕阳红全国中老年才艺展演活动”现场,张万庆受邀参加,被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著名节目主持人赵保乐、黄薇隆重介绍,证实了他就是“夕阳红”栏目的书法题写者。
     原来,在当年“夕阳红”栏目开播前,中央电视台派出多名编导前往山东、河南、陕西等书法大省,共收集了27位书法名家题写的“夕阳红”,有篆、行、隶、楷、草各种书体,通过三轮筛选角逐,最终选定了张万庆书写的“夕阳红”书法作品:粗重雄健,气势豪迈。与栏目特色及老年人性格相得益彰:气度沉稳,豁达从容。
     谁是“夕阳红”三字的真正题写者?这个答案全国观众和书界广大同仁盼了九年。节目的播出,终于明确。
首提“陶瓷书法”命题概念 
     人类不衰的激情,永葆探索向前的活力,总能在熟悉的一切中投身到一个陌生的新世界。
     2008年,张万庆木雕书法展在河南博物院举行,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研究。展出作品近三百件,刻工精细,苍劲有力,好评如潮。
     人世间很多事情很难说偶然必然。本次木雕书法展后没多久,张万庆接到了退休通知,无官一身轻的他可以静下心来做研究、做学问了。说来也巧,张万庆接到退休通知的前六天,就接到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所长、景德镇市书法协会会长刘翮天的电话,盛邀他去江西一起研讨陶瓷艺术。张万庆办理完退休手续后的第六天,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了“瓷都”景德镇,探寻陶瓷书法之道从此开始。
     张万庆是个爱琢磨的人,看着眼前一个个单色的陶瓷,总觉得单调。而古代陶器上是有文字标识的,由工匠书写而成。但到了东汉,青釉瓷器兴起,因为釉色原因,陶瓷上文字就少了,扳指算算,陶瓷上书写文字距今已经断代近2000年。一个伟大的设想在张万庆脑海萦绕,他要把书法与陶瓷这两个传统文化国粹进行融合升华。
  说做就做。张万庆开始蹲作坊,入灶间,天天围着陶瓷坯胎转,尝试在陶板瓷板上设计,釉上(术语,在陶瓷成品上艺术创作)技法在陶瓷上雕刻。结局与梦想相差甚远。细心的他揣摩到二个问题。其一,近现代陶瓷能看到书画或文字的只有青花瓷和宜兴紫砂陶,但青花瓷上的文字都是陶艺工匠以简单手法为之,谈不上书法韵味,文字充其量是个陪衬,究其原因,在长期传统意识里,陶瓷界和书法界互不往来。第二,宜兴紫砂陶一般不上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其所用陶土又属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可直接在瓷胎上创作书画,烧制而成了紫砂陶瓷。
  办法总比问题多。张万庆很快找到了出路,要从陶瓷器型上下功夫,用釉中和釉下工艺技法创作书法。墨遇高温将烟消云散,他想到了笔蘸釉色;器型瓷胎质地较硬,用普通毛笔不起任何作用,他想到了篆刻。俗话说的好,多技不压身。他先前在石膏房和银器店工作过,学过版画油画塑造形象,搞过金石篆刻,懂得阴刻阳雕,还创作过数百幅木雕书法,此时全部排上了用场。
  2000年春,他亲自设计、制胎、书写、篆刻的数十件青花陶瓷烧制而成,书法与陶瓷有机结合的梦想终于实现,轰动了景德镇市陶瓷界。为此,副市长和当地30多位陶瓷界专家大师齐聚一堂,专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张万庆书法艺术评审会”,一致认为张万庆的举措对陶瓷艺术再造和攀升具有借鉴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情点燃不可收。随后的年头,张万庆行程两万余里,景德镇、宜兴、佛山、邯郸、淄博、耀州、德化、汝州、禹州和洛阳等十大瓷都留有他的足迹,凡有古瓷窑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他先后创作陶瓷书法作品三千余件。  
  鲜为人知的是,他由于长时间的窑火炙烤,他一度右眼失明,被家人和朋友强拉到医院医治,才得以复明。在广东佛山,他为了寻找到我国唯一一座保留最原始的陶瓷烧制基地——南风古灶厂,在乡村小旅店独自躺在冷被窝,喝着凉开水,啃俩剩粽子,度过了2009年除夕夜。
  十年一剑,风雨彩虹。2007年7月14日,河南博物院为纪念建院10周年,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庆典活动——“张万庆先生书法与陶瓷书法展”。共展出了张万庆书法作品100幅和500件陶瓷书法作品。气势恢弘的书法长卷和独具韵味的钧陶书法亮相展厅,令书法界和陶瓷界专业人士耳目一新,一周展期,天天爆满。
  “这是‘陶瓷书法’,不是书法陶瓷。陶瓷是中华书法艺术的载体,落脚点是书法,而不是用书法来装点的陶瓷作品。‘陶瓷书法’是以陶瓷为载体,借助陶瓷生产的传统技艺与流程,将书法与陶瓷这两个传统文化国粹实现自然融合的一种艺术品。‘陶瓷书法’不是书法艺术由纸张到陶瓷这个载体的简单变换,而是运用陶瓷工艺中的特有技法表现书法的线条和意念。”
  “‘陶瓷书法’与直接书写在宣纸上的墨迹书法不同,陶瓷除青花瓷和宜兴紫砂陶外,基本上不能直接书写,只能根据不同的瓷器采用不同的技法。创作‘陶瓷书法’要凭借书法的功力,采用陶瓷制作中的阴刻、阳雕、堆塑等多种技法,使书法在陶瓷上实现立体化和三维化体现,是陶瓷与书法两种艺术完美的结合与融会,二者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可以说是我国艺术门类中的一朵新花。” 张万庆如是说。
书法弘扬龙文化和客家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这一方面,张万庆做得非常到位。张万庆曾任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艺术馆馆长、书画院院长等职。为了弘扬中原文化、展示厚重河南,他先后在日本、北京、广东、江西等地组织举办书画展百余次。
     赤子之心昭示天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创作陶瓷书法及举办展览之时,他都会告诉大家,河南是历史上汝、钧、官、哥、定五大陶瓷中排名前三种瓷的固有地。他也在多种场合提出,愿意将陶瓷书法艺术作为崭新课题和文化产业推广,呼吁河南陶瓷界人士,尽快从钧瓷、汝瓷、黄河陶和唐三彩入手,重振瓷都雄风,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1月15日,“张万庆龙文化书法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共500余幅龙文化书法作品和陶瓷书法作品,26天展期观众3万余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通过对中国数千年有关龙的图案及金文、象形文、大篆、小篆、草书、隶书、甲骨文、爨(音cuan)书、帛书等9种书体的艺术归纳,展示龙文字的起源与演化,融知识性、思想性与艺术欣赏性于一体,开启了“龙”的传人挖掘梳理民族文化的先声,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3月8日下午,记者随同著名策划专家郭力、杨艾娟夫妇来到张万庆家中。寒暄中,张万庆一句“中国第一素茶‘宏承号’,我一直舍不得喝”,把大伙给逗乐了。采访是在笑声中进行的。
     张万庆出生在汝南,工作在开封、郑州,主要从事书画与古币研究。当得知记者是客家人之后,他马上递来一份《张万庆客家文化书法集》(内容要点),称近期正在创作,7月底完稿,邀请郭力来担任策划,在全国巡展这次客家文化书法展,因为他与客家人很有缘,很乐于弘扬客家文化。
     1986年,他就接受叶剑英基金会的黄老太邀请,在广州嘉应宾馆住了三天,书法创作“叶剑英诗词文”。 1989年10月22日,位于广东省嘉应州雁洋堡虎形村(今梅州市梅县雁洋镇雁上村)的梅县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竣工。张万庆创作的“叶剑英诗词文书法展”开始展览至今。
     2003年,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活动在郑州举行,张万庆创作了自撰论文《客家人》16米书法长卷。
     2011年11月,《张万庆客家文化书法集》创作座谈会在固始召开。期间,张万庆还为开漳圣王——陈远光祖祠题匾,称赞固始县将根亲文化作为最具特色的优势资源很好,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品牌。他还提出客家人与固始县紧紧相连,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客家先民原先居住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自东晋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被迫举族南迁,他们由黄河而淮河,由淮河而长江。而固始县地理位置是北临淮河,南依长江,水系发达,水运方便,当年固始人南迁很多人走的就是水路。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万庆拟从《客家史诗》、《客家圣地》、《客家名人》、《客家建筑》、《客家习俗》、《客家教育》、《客家文艺》、《客家精神》八方面来表现客家民系的历史源流、千年演化和客家文化。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多年来,张万庆一直执着于用书法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过古稀之年的他激情饱满,笔耕不辍,在艺术道路上一直是跨越式前进,更高更远。除《龙文化》、《客家文化》外,他还准备创作《佛文化》、《茶文化》、《货币文化》、《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等。  
张老师的作品给人感官美,视觉冲击力强,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华章,是交响乐、是创新形式的交响乐。二是感佩。张老师退休之后七十多岁高龄坚持不懈追求探索,在陶瓷书法的探索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张老师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境界,是因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张老师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前提是不但有浓厚的书法功力,而且有深厚的学养,他诗、书、画、印无所不通,而且对诗词、文物鉴赏有很深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对多个学科门类有较深的造诣,又有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艺术馆馆长的工作阅历,这是一般书法家所不具备的。张老师还具有与一般书法家不同的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张老师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是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他自觉把书法创作与陶瓷创作相结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张老师利用现在交通信息发达的条件,将各大瓷都的技法融为一体,体现了与时俱进。
    张老师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应该说开启、引领了书法发展的新方向,他告诫我们,什么是书法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继承。创新的前提是什么?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自觉。自觉不是自发,自发往往是缺乏明确目的性的行为。而自觉是一开始就有充分准备,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
张老师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再一次用书法实践的成功启示我们,书法家一定要戒除浮躁,一定要脚踏实地,一定要少点功利心、多点艺术追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与境界。现在书法界有浮躁风、功利风,有阿谀奉承风。真正的艺术家不能跟风,否则,恐怕在历史上留不下什么东西。
 
 
《天中人文网》
更多有关 天中名人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