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民间文学

    更新时间:2015-01-03 19:47:49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河南民间文学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歌谣谚语,都相当丰富。自1840年以后,河南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民间文学

    河南民间文学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歌谣谚语,都相当丰富。自1840年以后,河南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辛亥革命前,一部分河南籍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了《河南》杂志,宣传救国救民的主张。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了《印度古代之风俗及法典》、《豫省民族迁徙考》等文章,对中外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为其重要部分)做出了积极的探讨,成为近代河南民间文艺学的良好开端。之后,在《河南鸣报》、《河南晚报》、《大梁日报》、《豫言报》、《评议报》等报刊上,都曾登载过民间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学者们所发起组织的征集民间歌谣活动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南省的和河南籍的一些学者、作家及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了许多搜集到的民间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文章。在搜集 整理方面,白启明、刘经庵、董作宾等人最为突出。白启明主要搜集整理豫西南地区的歌谣,他较早注意到了民间文学的原始记录,并广泛发动学生到社会上搜集民间文学。他编著了《豫宛民众艺术丛录》和《河南民众文艺》等书,成为 “五四”中搜集整理歌谣方面成绩最显著的一位。刘经庵主要搜集豫北地区的民间文学,他较早注意到妇女歌谣的特殊价值,编著的《歌谣与妇女》一书,对后世民间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董作宾主要搜集河南的民间说唱刻本,如《孟姜女哭长城》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另外,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尚钺,在当时也有意识地通过搜集民歌来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歌谣自身价值的探讨、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关系的探讨、对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和搜集整理与理论研究方面的探讨等。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刘经庵的《歌谣与妇女》、《歌谣中的舅母与继母》、杨世清的《从歌谣看我国妇女的地位》、李皓的《歌谣谚语注释引言》、何尤《我的研究歌谣》等,董作宾的歌谣音韵学、语言学与白启明的歌谣考证,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0年代,河南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形成了第二个高潮。其中,文化教育界的蔡衡溪、张履谦和杞县教育实验区等处的社会考察影响较大。
    蔡衡溪的《淮阳风土调查记》主要记述了淮阳一带的岁月风俗、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民俗、民间文学。其中所记录的一些古代神话传说,如 《日月传说》、《作物起源传说》等都相当有价值。
    张履谦的《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关于相国寺内的说唱 艺术和梆子戏等民间戏剧的详细调查,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尤其是他对说唱艺人的调查,对后世民间曲艺学有相当重要意义。
    《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由河南杞县教育实验区和河南省立淮阳师范学校的联合调查,其中对庙会的设置和各种习俗的记录非常详细。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尤其是所记录的民间宗教歌谣即仪式歌和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引起许多学者重视。
    谷万川搜集整理的《大黑狼的故事》、白寿彝记录的《开封歌谣》,张长弓记录的《鼓子曲辞》、《鼓子曲言》、《鼓子曲谱》等,包括梦梅等人对国外民间故事《灰姑娘》等作品的翻译介绍,都是30年代前后搜集整理方面可喜的成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歌谣的记录,鄂豫皖省文委编印的《革命歌选》,《开封日报》发表的《毛主席的故事》,中原大学编的《人民歌声》 杂志中刊载的工人歌谣等,体现出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的民间文学工作旺盛的生机,是河南民间文学史上异常光辉的一页。
    这一阶段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较前广泛深入,特别是增强了对神话的探讨。河南大学一批对民间文学、民俗学很有造诣的学者将河南民间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江绍原、范文澜、张邃清、胡石青、朱芳圃、邵瑞彭、张燕荃、李醒泉等在文学院系开展了《歌谣研究》、《童话研究》、《平民文学研究》 等专题,在 《河南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术丛刊》、《河南大学周刊》等学术园地不断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较有影响的如万保麟的《三皇五帝说》,着重阐明尧舜之前口 碑时代的社会进化,胡石青在《东西文化基本的差别及其原因》中将东方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分析;邵瑞彭开设《梧丘杂札》专栏探讨民间文学;王广庆在《洛阳访古记》中对盗宝传说进行了探究。任访秋的《谚语之研究》、《周南召南真是楚风吗?》,徐旭生《中国古史传说的时代》对史前传说的详细论述,朱芳圃《楚公逆镈铭跋》和牛维鼎《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对古代神话的考订,张长弓《古代小说珍存》对民间传说和信仰的探索等,皆不乏真知灼见。
    迪之《对秧歌的点滴意见》。是河南民间文学史上第一篇在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中,贯彻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民间文学事业更加旺盛。河南省文联创办的《翻身文艺》、《故事家》、《传奇文学选刊》和《豫苑》包括内部发行的《河南民间文学》、《中州民俗》等刊物,发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民间文学作品。展示出省内民间文学工作者搜集整理工作的实绩。此外,《民间文学》、《故事会》、《采风报》等外地报刊也不断发表河南省民间文学工作者的成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民间故事》和《河南民间故事丛书》等一大批书籍,以空前的气势向社会展示了中原民间文学的丰富。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民间文学作品集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河南红色歌谣》等,“文化大革命”10年,民间文学创作园地一片萧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间文学重新迎来了春天。尤其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南分会的建立,对河南民间文学工作的指导、规划,使全省民间文学事业空前繁荣发展。
    在全国民间文学首次评奖中,河南省的叙事长诗《郭丁香》、《三门峡民间故事》等作品获奖;《民间文学论坛》的首届银河奖中,河南省张振犁、任聘的论文获奖,这标志着河南省民间文学事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但是,河南省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在总体上还相当薄弱。“文化大革命”前,开封师范学院汪玢玲曾发表《论鲁迅与民间文学》(1956年),张振犁发表《论胡适的唯心主义民间文学思想》(1957年),孙作云发表神话考证方面的文章多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开封师院、郑州大学作为民间文学的科研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刘溶《试谈民歌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和张振犁《民歌大解放,新诗有方向》是两篇较早发表的理论成果。190年以后,张振犁参加编写的高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概论》出版,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相继开设民间文学课,并分别成立了民间文学研究组。河南大学张振犁关于中原神话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他的《河南民间故事•前言》(1985年)系统地论述了河南民间故事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李春祥 《(陈州粜米) 与河南流传的的包公放粮故事》(1981年),对包公传说的研究有一定突破。程健君的《中原神话调查报告》(1984年)等论文和陈汉风关于天体神话的探讨,高友鹏《弹歌新探》(1984年)、《大跃进民歌研究的浅见》(1984年),也都有新意。1981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召开首届学术年会,张振犁《晚清时期顽固派的民间文学观》和陈有才《浅谈五句山歌》在会上宣读。1985年底,河南省首次民间文学理论讨论会召开,26位论文作者宣讲了他们的文章,标志着河南省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180 ~1986年,河南大学毕业生写出了百多篇民间文学毕业论文,其中不少论文发表后得到社会的好评。郑州大学中文系葛世钦也曾在本系开设民间文学专业课并发表了《五句歌初探》(1984年)等理论文章。任聘在民间曲艺文化的研究上发表《从艺人谚语看民间说唱的师承传统》等一系列论文,受到学术界专家的好评。另外,《中州民俗》的试刊和创刊也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理论文章。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戏剧 下一篇:散文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