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级书画等级考生报名表   美术考级题目   中国书画作品评估委员会考级报名规则   前 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天中关注 > 文化 > 正文

散文

    更新时间:2015-01-03 19:52:16  来源:天中人文网  阅读次数:  作者:凤鸣
摘要:“五四”运动之前,河南文人皆从事旧文学创作活动,除诗词歌赋以外,奏疏、序跋、碑碣、诔铭、颂赞、祭状、议论说辩、日记、书事、题记
近代散文
    “五四”运动之前,河南文人皆从事旧文学创作活动,除诗词歌赋以外,奏疏、序跋、碑碣、诔铭、颂赞、祭状、议论说辩、日记、书事、题记、行传等皆属于散文的范畴。作家队伍庞大,创作丰硕。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蒋湘南,著有《七经楼文钞》 等文集,他的 《秦始皇焚书论》、《管叔流言论》、《百花洲铭》、《书金乡县知县杨君逸事》、《游龙门记》、《名宦杨君传》、《西征述》、《读史记六国表书后》等名篇都被选入《中州文征》和《续文征》中。同时还有何家琪,著有《天根文钞》、《张静娘花月痕》、《骈文》等文集。他的《渑池 张先生墓碑》、《先府君行实》、《王倩莲张继庚传》、《书曾文正公逸事》、《李少莲哀辞》、《梦弟文》、《祭赵菁衫文》等也都被选入《中州文征》和《续文征》中。常茂徕是清道光时人,刻印了《槐南山记》、《三余偶记》、《石田野语》、《怡古堂文钞》等多部文集。刘子荣刻印有《壶园文稿》、《申国旧闻》、《辛亥日记》、《蜀游随笔》、《西蜀见闻录》、《药炉沉余》,马鉴有《未可堂文稿》、《索东阁闻见纪实录》、《书牍》、《杂著稿》,张调元有《佩渠前后文集》、《京澳纂文集》(25卷)《佩渠随笔》(16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文人倭仁(乌齐格里氏)刻印了《日记》、《日记之余》、《杂稿》3部散文集。有些文集即使按今日的文体标准来看,也属于典型的散文作品,如《道光灾荒纪实》(牛长赓)、《州牧王青崖传》(刘瑞璘)、《泰山游记》(张缙璜)、《南游记》(周嘉谊)、《癸卯水灾记》(原随凤)、《太华游记》(苏裕孚)、《燕游日记》(苏源生)、《游苏日记》(五梦征)等。其他一些文人如马三山、李棠阶、王冼桂、马一山、马丕瑶、王守毅、王安澜、王检心、周星誉、赵一士、宋荦的散文都选入了《中州文征》或《续文征》两部散文选集中。
    
现代散文
       在河南现代散文创作中,最先出现的是杂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觉醒的青年们首先以白话形式的杂文向封建文化展开了攻击。当时在开封《青年》半月刊发表的曹靖华的《强盗杀人》、蒋侠生(光慈)的《我对于自杀的意见》、潘保安的《胡思乱想》等,都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新思潮锐气。《心声》杂志发表的徐旭生的《飞遁店拉杂谈》, 《河南留美学生年报《发表的冯友兰的《中国的官气与美国的商气》等,都是优秀的杂文作品。
    1921年以后,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开展,河南的杂文作品更日渐增多,徐旭生、王品青、冯沅君、罗绳武、尚钺、李翔梧等一批青年学者和学生活跃在河南及省外的报刊上。特别是徐旭生、王品青等围绕在鲁迅周围,以杂文参加了同北洋军阀政府和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斗争行列。徐旭生的《胡说乱道》(1924年),王品青的《通品》(1925年)、《宰羊》等篇,冯沅君的《闲暇与文艺》都是这时的产物。
    30年代,杂文的政治性内容进一步增强,许多报纸副刊和文学刊物都经常发表杂文。《河南民国日报》副刊《中原》曾设立杂文专栏“要说的话”,发表了许多针砭时弊、抨击国民党政权的杂文。李蕤的声援“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大砍刀与救火龙头》、《不要净街游行》、针对反动派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而写的杂文《王爷门前的石狮》,叶鼎洛的《时代颂》(1935年)及《思想苦》(1935年),都以尖锐泼辣的嘲讽笔法,抨击了国民党的专制政策。其他如赵清阁、魏伯等也有杂文发表。
    抗日战争时期及后期,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和极端腐败,杂文创作比较繁荣。南阳 《前锋报》副刊《燧火》连载嵇文甫的《新说书》系列杂文,用历史材料借古讽今,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纪实性散文在20年代开始出现。当时冯沅君曾有《明陵八达岭游记》(1921年)、《苏鄂晋旅行记》(1922年)。胡石 青的《三十八国游记》(1933年),近百万言,为游记巨著。王印川的《采风录》记载了1929年赴苏联参观的见闻,在当时颇有现实意义。彭雪枫有 《塞上琐记》(署名彭修道,1928年),生动地描写了塞外风光和风俗人情,抒发了爱国的豪情壮志。大型游记还有徐旭生的《徐旭生西游日记》(1930年)、吉鸿昌的《环球视察记》(1932年),都是珍贵的文学和历史文献。30年代,曹靖华的《到赤松林去》(1935年)是访问苏联著名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生动再现,而青年女作者苏平的《记一二•九》,则为一二•九运动在开封的反响留下了记录。1936年河南各地作者和参加了茅盾发起的 《中国的一日》征文,有14篇选入这部巨著,如杜子劲的《开封一瞥》,辛彬的《我的五月二十一日》(记郑州),李寿民的《放赈》、陈雨门的 《也是放赈》(滑县),马祥云的 《郏县一日印象记》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河南各地的社会面貌。
    抗日战争中,报告文学空前发展。河南作者和来豫参加抗战的作家以报告、通讯及时向全国报导战区情况。此时,不仅有于黑丁的《我们在潢川》(1938年)、吴强的《郑州在轰炸》(1938年),田涛的《受难了,郑州》(1941年)、《汜水的炮声》(1938年)、张天虚的《火网里》(1938年)、李蕤的《悼战士中的一个》等大量的单篇报告,而且出现了一批中篇报告文学作品和报告文学集。如《姚雪垠的《战地书筒》(1938年)、《四月交响曲》(1939年),碧野的 《太行山边》(1938年),曾克的《在汤阴火线》(1938年),都以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爱国热情,记述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争,揭示了国民党统治的弊端,成为当地的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茅盾曾评价 《在汤阴火线》说:“充满了对胜利的确信”,“是一群勇敢的女性的工作记录”。解放战争中,曾克还有报告文学集《走向前线》和《挺进大别山》(1950年)前者以豫北战役的通讯,后者以30篇系列速写,记录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行动,文字生动流畅,茅盾称其文字为“信手拈来,神韵盎然。” 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报导,也是河南报告文学的重要内容。李蕤的报告文学集《豫灾剪影》(1943年),是他深入灾区,根据亲自见闻而写的,真实地记录了河南农村在1942年的大旱灾中,饿死300万人的触目惊心的情景,控诉了国民党政府、地主、奸商、贪官污吏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该书的出版,打破了国民党对灾区情况的封锁。在国统区影响很大。此外,又文的《河南在哭泣》(1943年),许寄秋的《你们去种吧》(署名罗明,1946年),李根红的《军阀统治下的河南》(1946年)都是对河南农民苦难的真实描绘。
    河南的小品散文、抒情散文创作于20年代。冯沅君的《愁》(1925年)、《劫灰》《1926年)等少量作品隽永可读。此外即是宋若瑜与蒋光慈的爱情通信《纪念碑》。到30年代,这类作品才逐渐增多起来。姚雪垠、师陀、尹雪曼、赵清阁、李建彤、李蕤、刘心皇、魏伯等都是小品散文的经常作者,1936年刘心皇有散文集《辉河集》出版,尹雪曼、李蕤注重抒发乡土之情。李蕤的《柿园》细致地描写了故乡农民收摘、加工柿子的辛苦,而以柿子丰收反增债务的结局,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的现实,成为反映30年代“丰收 成灾”的佳作之一。写于此时的曹靖华的《生命中的第一声雷》、《吊豫才》等文章,记叙了与鲁迅的交往,表达了对鲁迅沉痛的悼念和无限的敬意,感情真挚深厚。师陀是河南杰出的散文作家。抗战的作品集为《黄花苔》(1937年)、《江湖集》(1938年)是作者辗转奔走中的记录与回忆。抗战后有《看人集》(1939年),以优美的文笔,倾吐了对河南故乡的眷恋,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其中《铁匠》等篇有广泛影响。《上海手札》(1941年)则接触了社会黑暗与痛苦。他的散文构思精巧,抒情色彩浓,文字平实自然,于平淡中透露出时代气氛。女作家赵清阁有散文集《汉川行》(1938年),前者记录了抗战初由武汉至重庆的流亡所见所闻;后者抨击了国统区的反动统治,揭露了当时的黑暗。
    
当代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李蕤的散文特写集《在朝鲜前线》给人以珍贵的战火回忆。稍后,朱永祥的《在新的岗位上》、郑克西的《三门峡纪事》、王大海的《新的生活新的歌》两部分,热情地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生活,唱出了共和国的奋进之歌。南丁、张一弓、徐慎也时有散文特写作品问世。60年代初,著名记者华山调来河南,写出了特写名篇《劈山太行侧》以沉雄健实的笔力宏扬了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穆青、周原、冯健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 —— 焦裕禄》轰动全国,影响深远,至今仍激励着亿万读者。在览物记胜之作中,袁漪的游记、抒情散文,如 《高山小店》、《王屋散记》、《函谷秋风》等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文化大革命”中,也出现过《小车不倒只管推 —— 记共产党员杨水 才》等较好的作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散文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深情挽悼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学家的散文大量出现,其中朱可先、卞卡的《最后二十七天》、郭云梦的《彭总在囹圄二三事》、杨晓杰的《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以深厚的革命感情怒斥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彭德怀的法西斯罪行。南丁的《魂系太行》倾注了对作家华山的怀念,这些作品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稍后,散文创作题材有了扩展,手法渐趋多样。余非的《笑的回忆》倾诉了革命者乐观向上的情怀,获得《散文》优秀作品奖。孙荪结集出版了《鸟情》,其《星、云、月三赋》是写景状物的上乘之作。其中《云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周同宾的散文长于描写农村的世态人情。韵味淳厚,耐人咀嚼,已结集出版了《乡间的小路》。阎豫昌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出版了《东湖情思》。叶文玲的 《写在椰叶上的日记》、《梦里寻你千百度》,胡家模的《杜鹃啼春》,屈春山的《开封画卷录》,湖涌的《黄河月》,顾丰年的《古老的中原》,刘先琴的《望海》等散文集也都各具特色。
    报告文学受到提倡和重视,时有新作问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讴歌了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丰功伟绩。禹本愚、朱根发的《三千里风云录》触及时弊,催人奋进,影响较大。反映较好的作品还有 《通向冠军之路》(袁漪)、《瓶颈里的挣扎》(郑夫瑞)、《七品知县》(张宇)、《猎人背后,那神奇的足迹》(李长华)、《祖国的儿子》(关涛、韩一凡、马凤超、李有刚)、《艰难的起飞》(张惠芳、焦述)等。
    河南的杂文创作在50年代曾一度兴旺。中年作家李蕤、 栾星,青年作家南丁、张有德、徐慎以及李準等都曾写了不少生动活泼的杂文,其中以栾星写的较多。1957年后,杂文写作趋于沉寂。直到1978年后,杂文创作才在中州文坛上重新活跃起来。写得较多的有王大海、刘思、赵 、卞卡、王怀让、王五魁、黄秉忠、张帆等。特别是涌现了一批年青的杂文作者,他们的作品具有生气勃勃,尖锐泼辣的特色。王大海、刘思、郭振亚、曹亚琴等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作品较多,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天中人文网》

上一篇:民间文学 下一篇:诗歌
更多有关 文化 的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14 rwyj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中人文网版权所有 豫ICP备14010762号-1  热线电话:0396-3506711  QQ:2286946079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7号